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7章 豁出一切(1/2)

作者:剪秋萝
苏辙道:“我哥居然不回来,小六子有没有说是什么原因?”

韩世英一脸忧虑。

原来这信的内容他一早就知道,不是他偷看,而是他一直和高达保持着通信。

韩世英道:“二爷定是因为百姓受苦而痛苦。”

苏辙沉默了。

哥哥出门已有三月。

这三个月来,哥哥时常写信,信里全是深受王安石变法伤害的百姓。

事实上,在变法之前,苏辙就觉得有些不妥,可是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事态会变得如此严重,甚至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

见苏辙愁眉不展,韩世英询问道:“君上,要不要我亲自去接?”

苏辙摆手:“我尊重哥哥的意见。待到迁都大典结束,我亲自去寻哥哥。”

言罢,苏辙立马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哥哥,鼓励他振作精神,另一封给高达和小六子,叮嘱他们随时注意哥哥的情绪,并且感谢他们对哥哥的照顾。

韩世英虽担心,但也无法,只能拿着信走了。

不过一年半的时间,苏辙和沈括就完成了新都建设这一创举,让所有人瞩目。

正式迁都那一天,赵顼带领文武百官着盛装先到天坛祈福,再到太庙向祖先祷告。

考虑到太皇太后和太后念旧,皇宫几乎没有多大变动,唯一变化的是延福宫。

延福宫本就是帝后游乐之地,苏辙和沈括在里边设计了更多的景致,让园子更加富有趣味。

皇上都搬走了,皇亲国戚也争先恐后搬家。

有钱的都在新都里买了新房,没钱的就拿钱租住。

老城和旧城之间修筑了人工运河,运河上人员和货物来往不绝,让老城也不至于太冷静。

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沿着运河两边,又修筑起了大量房屋,最后把两座城直接连在了一处。

当然也是后话。

迁都之后,苏辙和沈括又对老城进行了改造。

汴京城的常住人口从以前的一百五十万猛增到了三百万,当之无愧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大最繁荣的都市。

当一个人的能力只比别人高一点,那么别人会嫉妒,会背后中伤;可当你的能力比别人高太多,那么别人就只能仰望。

诚然,新都刚开始建设之时,别人还会酸溜溜地嘲讽,甚至等着看笑话。

可当恢弘无比的新都呈现在世人眼前之时,所有的嘲讽都变得毫无力量,溢美之词铺天盖地而来。

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会被胜利冲昏,变得不可一世。

苏辙严厉告诫手下的人,继续保持低调。

尽管苏家和蜀商会保持低调已不可能,但至少墨门必须潜伏下来。

那是苏辙手里最大也是最后的一张牌。

正当迁都完成,苏辙准备动身去与哥哥汇合时,韩世英又传递回来糟糕的消息。

原来是苏轼到达了东明县,县里征收的免役钱太高,引发农户不满。

农户闯进了县衙,县令就是个酒囊饭袋,根本没有解决,于是农户决定上京城告御状。

义愤填膺的苏轼就成了带领他们上京城的领头人。

韩世英十分焦急:“君上,我们得赶紧阻止二爷,否则事情恐无法收场啊!”

苏辙并没有慌,而是让韩世英策马先去调换小六子回来。

哥哥带着农户上京,动作一定很慢。

这就给了苏辙足够的调查和应对时间。

很快,小六子站在了苏辙跟前。

“君上!”

小六子躬身施礼。

苏辙缓缓道:“小六子,这些日子辛苦你了。关于我哥带领农人进京的事情,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小六子如实回答:“君上,虽然从理智上来说,此事万不可取;可是从情感上来说,我很支持二爷的做法,对他也很是钦佩。”

苏辙不徐不疾道:“好,你慢慢说来。”

“君上,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不平事。这些事不需要我再赘述,二爷在信中已经全部告诉了您。百姓实在太苦,官吏非但不是百姓的父母官,反而成了迫害他们的罪魁祸首。

他们拿着鸡毛当令箭,把朝廷颁布的变法法令弄得面目全非。官家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下边的官吏全给整乱套了。尤其是青苗法,约定的利息是两成,却是半年一给,算下来比原来富户的高利贷还高。

老实的农人不想借,却由不得他们;好逸恶劳的人拿着钱很快就挥霍一空。现下明明是农忙时节,农人们为何连地都不种也要上京告状?实在是他们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苏辙听完,沉沉叹气,以手扶额。

小六子询问:“君上,我们现下该怎么做?”

苏辙没有回答,而是打开抽屉,拿出哥哥这几个月给他写的信。

每一封信都很长,有厚厚的一沓,唯独寄给他说不回来参加迁都大典的信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我可以进入游戏起点 潜修十五年,开局一品绝巅! 神魔古鉴 召唤之龙变 被将军掳走之后 洪荒之榕植万界 恶魔督军,请滚开! 血色战旗 一夜燃情,陆先生的挚爱 遇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