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3章 修筑西湖(1/2)

作者:剪秋萝
为了实现官府专营到允许民间私营的设想,苏轼和苏辙一个在凤翔行动,一个在汴京疏通。

果真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件事还真就叫他俩给办成了。

自那以后,行商纷至沓来,苏轼还给他们安排吃住的驿馆,提供各种便利。

一切都如苏辙信中所说,官府不仅没有因官卖变私卖而遭受重创,反而因为不断上涨的税收而府库充实。

为此朝廷还特意嘉奖了宋选和苏轼。

宋选什么都没干,就靠着运气巴着苏轼得到了朝廷的赏识。

他对苏轼自然是越发的客气。

在苏轼的治理下,凤翔府像是变了个模样。

渐渐的,苏轼也闲暇了起来。

和刚来凤翔时的愁闷不同,如今的苏轼多了几分春风得意。

空闲时,他就会带着三五好友把凤翔府周围的名山大川,古刹道观都游玩了一个遍。

在一座幽深的寺庙中,苏轼无意中发现里边竟保存着画圣吴道子的真迹。

他连忙向寺庙里的主持买了下来,因为父亲最喜爱的便是这些前人的文化瑰宝。

刚好,父亲的生辰也快临近,苏轼要把这瑰宝送给父亲当寿礼。

除了游山玩水,爱喝酒的苏轼还亲自参与当地的酿酒,并且取名“柳林酒”。

苏轼跟着酿酒工人学习,亲自酿制了几坛美酒,连同吴道子的真迹一同送往京城。

当苏洵收到儿子寄来的寿礼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苏洵生辰当夜,苏辙拿出了哥哥亲手酿的柳林酒同家人一起饮用。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凤翔府,苏轼也摆好了宴席为父亲贺寿。

尽管他们一家人分隔两地,但大家的心紧紧依靠在一起。

苏辙把哥哥的孝心一并传达给父亲,苏轼也和任妈妈、王弗小酌一杯,遥祝父亲长命百岁。

苏洵和苏辙在京城等着苏轼回家,苏轼也在算着日子期待团聚的那一天。

一日,苏轼在杨石头和何琛的陪伴下来到了“饮凤池”。

何琛是被众人瞒了下来,所以苏轼一直未知他原是贪污受贿的最大黑手。

至于杨石头,苏轼念他从自己刚到凤翔府就跟随照顾的恩情,自己出钱替他缴纳了罚金,只打了他的板子。

苏轼还谆谆告诫,只要杨石头安分守己,从前的一切就一笔勾销。

杨石头千恩万谢,养好伤后还是跟在苏轼身边。

此时,何琛介绍道:“苏大人,相传周文王时有神鸟凤凰落在此处饮水,遂得名‘饮凤池’,而咱们凤翔府也由此得名。”

传说很美,但眼前的饮凤池却看着有些破败,水中杂草丛生,周围也很荒芜。

苏轼叹息:“饮凤池还在,不见当年周文王。”

何琛听出苏轼有叹惋之意,遂建议道:“大人为凤翔做了许多大好事,何不再多添一件?”

苏轼受到启发,情绪高涨:“何兄提醒得极是!如果饮凤池扩建,不仅能重现千年前的风采,还能成为凤翔府的贮水池。雨水多时,池中就蓄水,干旱时,就可用池中水浇灌庄稼,人畜饮用。当真是两全其美!”

杨石头立马接话:“这样一来,大人又在凤翔留下了千古功绩。哪怕您任职期满离开,百姓看见饮凤池就能想起大人,感念大人的清名。”

苏轼是个行动派,有了这个设想就立马开始了筹划。

凤翔府刚刚经历了旱灾,需要修建水利设施;周王室发源于此,饮凤池之美好传说不可荒废;随着商业的自由,府库的税收也是十分充盈。

因而扩建饮凤池天时地利人和,苏轼都给占全了。

那之后苏轼请了工匠,开始查看地形,丈量土地,凡事亲力亲为,虽然忙碌却很充实。

和工匠们商量好图纸之后,苏轼又着手招募劳工。

原本只招募一百三十人,可到了开工那天,足足来了五百多男丁。

原来大家听说苏大人要扩建饮凤池,纷纷要来帮忙。

苏大人一心为民,百姓也懂得感恩,现在正是他们回报苏大人的时候。

苏轼看着多了这么多人,心中却很发愁:“苏轼感谢大家的支持,只是修湖的预算有限,官府支付不出这么多人的工钱!”

百姓纷纷道:“大人你救了我一家性命,我不要钱,只要给口饭吃给口水喝,我愿意替大人干活!”

壮劳力是家家户户最需要的,苏轼怎能免费驱使他们呢?

就在危难之际,一个老婆子上前道:“大人,你是咱们的苏贤良,是凤翔府百姓的大好官。如今我的儿子儿媳就在城里贩卖茶叶和柳林酒,这些都多亏了大人。若没有您,咱们早就饿死了!您就让他们跟着您干罢!”

说着,老婆子递给了苏轼一筐茶叶蛋:“这是老婆子亲手做的,不是什么稀罕物,大人莫要嫌弃。”

苏轼含着泪吃下一个,不住点头:“谢谢老妈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龙域 婚后甜宠:澈少的金牌娇妻 我是全能状元 苍域世界 异宠 选秀娱乐家 洪荒世界教主通天 从时间停止开始纵横诸天 掌门压力很大 退队,然后捡到问题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