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菜。 比如火腿。 把猪肉腌制,制成火腿肉,做熟了配发给士兵,或者弄一些其他的肉类腌制,做熟了给士兵给士兵装备。 士兵在路上的时候可以吃烙饼和腌肉、腌菜,以此果腹,盐味足够,肉也有,主食吃得饱,营养充足,能跑得动,也算过得去。 但是和驻扎口粮比起来,为了赶路速度,行军口粮一般都不是热食,干巴巴冷冷的,所以口感上远远不如热食,士兵们普遍不喜欢行军口粮。 火头军觉得一口气做太多行军口粮,也累,也不喜欢。 奈何郭鹏硬性规定行军路上要缩减埋锅造饭的频率,加快赶路速度,所以行军路上士兵三天能吃一顿新鲜的热食就算是不错的了。 偶尔路过城池,会由城池提供给军队一些新鲜果蔬食用,士兵们往往会觉得那些新鲜果蔬远比行军口粮好要吃。 至于战斗口粮,那是军队抵达预定作战地点即将和敌方军队短兵相接的时候才会吃的口粮。 战争年代比较广泛存在,现在则是动用最少的口粮种类。 因为魏帝国广大地区的战争已经停止了。 现在只有云州、交州、平州和漠州四个州还在发生零星战斗,时常使用战斗口粮。 那个时候吃的口粮就是蛋白质和油脂为主,以肉类食物为主。 让军队吃干饭吃肉吃到饱,肚子里全是油水,这样士兵浑身有力气,打仗有劲儿,可以坚持更长时间的鏖战。 有些时候双方势均力敌,打仗打的不是谁更强更精锐,而是谁的体力更持久,更能坚持下去,往往体力更强的一方就能获得胜利。 他们可以把体力更弱的一方耗光力气,使他们崩溃,然后转入追击,一转攻势,获得全胜。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郭鹏早期领兵征战的时候,往往军队并不强悍,面对敌军并没有压倒性的战斗力、装备优势。 但是因为军队吃的好,体力足,浑身有劲儿,所以能坚持到最后,把对方军队的体力耗干净,于是获得了胜利。 后来打仗的时候,郭鹏就特别注意在战前给士兵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油脂,让他们可以在战场上气力更强,更持久,更坚挺。 而敌军没有这个条件,面对凶悍持久坚挺的魏军,当然一败涂地,一泻千里。 所以郭鹏规定的战斗口粮就以干饭和炖肉类食物为主,辅以浓郁的肉汤。 绝对要让士兵吃饱喝足养足精神,浑身有劲儿,绝对不允许遇到那种饿肚子打仗的情况。 往往到这个时候,士兵们都能吃的满嘴流油,十分满足。 所以战斗口粮最受士兵欢迎。 大口的米饭,大块的炖的烂烂的肉,一口下去满是油脂和肉汁,再扒一口米饭,满嘴都是肉香和油香,那个味道简直了。 决战的时候,战场宽度有限,军队可以轮流上阵,轮流吃饭。 有时候一场仗能从早晨鏖战到黄昏,那个时候拼的就是谁更持久。 如何才能更持久? 当然是吃得更好,获取的能量更高。 郭鹏在军队食物这一方面做出了许多的改革精进措施,投入大量金钱。 他十分注重让士兵吃饱吃好,从早先单纯的粮食加腌菜到后来的全面开花,郭鹏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军队的口粮。 比如养鸭治蝗得来的鸭子,比如北方放牧得来的牛羊马,中原地区广泛饲养的肉猪,比如渔民船队在江河湖海里捕捞出来的新鲜水产品等等。 这些东西会用军费支出,从农民、牧民和渔民手中购买。 给他们好处,让他们从这个过程中也能赚取一些钱财,从而和军队达成良性互动,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般来说军队的口粮就是如此。 然后还有一些额外的状况。 比如事出紧急,需要骑兵长途奔袭,或者骑兵需要外出执行扫荡任务,很久不能回到驻地的情况。 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还有特殊的骑兵作战口粮——风干肉包和奶制品。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