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运动员型,战士型,武术家型。>
当然,硬要说的话,在国外还有第四种类型——表演型。”>
听到此处,盘坐于地上的少年们不约而同发出一阵轻笑。>
站在他们眼前的人,是他们【破军武馆】的二师兄,是拳馆荣誉墙上海报的新招牌,也是上一届综合格斗拳坛的重量级冠军。平时训练都不在一起,根本难见一面。>
今天运气好,能听到二师兄的讲课,少年们都挺直了腰板,听得十分认真。>
即便二师兄表情并不生动,语气也平平,但他讲的每一个笑话,少年们都很买账。>
偶像的力量。>
阿翔看了看不远处的摄像机,无所谓地打了个哈欠。>
今天二师兄之所以难得来少年组讲课,是因为有制作团队要拍纪录片。>
和那些努力端正精神面貌的同伴们不一样,阿翔对于上镜头没什么兴趣,对于格斗更没热爱到哪里去。来拳馆学拳,一是为了陪死党,二是学了防身用——作为一个目标是职业足球运动员的人,不学两手功夫怎么行。>
他最爱的运动还是足球。>
拳馆的窗户敞开着,下午阳光炽热,被高大的树荫挡在远处。>
阿翔看着树梢间破碎的阳光,有些空虚。>
夏天,正是各种全国大赛进行的时候。他作为校足球队的核心,本该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赢得啦啦队女孩子的欢呼,然而去年因为在青少年联赛球场被人屡次犯规,一个没忍住,揍了对方好几人,最后造成了大混战,比赛中止,情况恶劣,还登了报纸。他被禁赛不准参加第二年的任何比赛。>
考完期末,没地方去,只能来拳馆打发时间。结果不巧又遇到二师兄拍纪录片,听得他都要犯困了。>
阿翔正无聊着,听到身边的同伴凑过来小声问他:>
“阿翔,关师父今天人呢?怎么没来?”>
“他今天有比赛,完了好像还要跟外国玩玩剑道的搞什么交流赛,过不来了。”阿翔回答。>
“哈哈哈,”同伴窃笑起来,“明天见到他,一定要跟他说今天的事,看他后不后悔。”>
关师父是阿翔的死党,并非真正的师父,只是死党天赋技艺都远超同龄,被馆长安排至跟成年组一起训练,偶尔还负责助教工作,指导他们这群昔日伙伴,因此得此戏称。>
前方,二师兄的讲课还在继续。>
台下有少年举手发问:“武术家型选手是什么?是不是练传武的都是?”>
二师兄摇摇头,说:“【武术家型】的重点不在【武术】,而在【家】。这类选手比较少见,因为他们对格斗往往有自己的理解,愿意研究规则内与众不同的技术,把武术融于生活,就算非比赛期间,他们也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琢磨技艺。当然学杂了就容易分散精力,所以这种类型的拳手通常比较少见。”>
阿翔点点头。>
当初综合格斗拳赛的创办,就是为了决出世界最强。不管哪门哪派,上去打一场就知道真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泥沙俱下,现在能上擂的拳手,都不再只懂单一某种拳术。但即便这样,也依然有人擅长站立,有人擅长擒扑,有人擅长地面,扬长避短,没有真正的全能。如果真有那种什么技术都想学的拳手,必然难以出头。>
足球也是一样。在没有明显短板之后,精练某个绝活,发挥某项优势,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累赘。>
导演给二师兄打了个手势,走上前跟二师兄说了什么。二师兄点点头,带着大家,来到了沙袋前面。>
“传统武术改良后的一大改革,就是渐渐减少了在木人桩身上练习的时间。因为在实战中,没有哪个对手是站着一动不动的。”二师兄一边说着,一边戴上了拳套:“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高手,其中一项指标,就在看他对距离感的把握。要怎么练距离感呢?打沙袋。”>
二师兄说完,一拳便将沙袋打得前后剧烈摇摆起来。>
“练沙袋的时候,不光要练手上的动作,同时还要练步伐。把移动的沙袋当成拳台上的对手,追击,后退,环绕,跨闪。”二师兄边说,边做着示范。>
一个二百斤的蒙古大汉,体块壮得跟熊一样,一拳拳打得沙袋乱颤,发出沉痛的闷响。同时他又敏捷地跟豹子一样,脚步灵活,绕着沙袋,时不时做着闪避的动作,闪避的同时又有反击。所有动作如水般顺滑,手脚眼身的协调宛如艺术品般美妙。>
围观的少年们,张着嘴哇哇惊叹,满脸敬仰,浑身激动。>
综合格斗男子组重量级的冠军,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强格斗家。>
在他们眼前的,就是现今的世界最强。>
二师兄示范了一阵,停下,没有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