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是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成分有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标准大气的定义是假定空气是干燥的,在86k以下是均匀混合物,且处于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大气湿度的定义是大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称为湿度,即空气的干湿程度。水汽压的定义是指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湿空气所含有的水汽质量,又称为水汽密度,而饱和水汽压是指一定体积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
第四章是海洋和陆地水,地球的三大循环是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2陆地循环3海洋循环。而水量平衡有四点定义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陆地蒸发,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潮汐的定义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潮流的定义是海水在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运动,波滥定义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滥四要素是波峰、波谷、波长、波高,而洋流的定义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更新最快 电脑端:
第五章有关于地貌,地貌的成因要素有地貌营力内外动力、地表物质、地貌发育时间。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化的类型有物理风化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化学风化、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滑落的定义是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蠕动是指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流水地貌有河谷、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洪积扇和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漫滩是指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形成有三个阶段:滨河床浅滩阶段雏形河漫滩阶段河漫滩阶段
第六章是有关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的成土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土壤的水平分布:1纬度地带性2干湿度带性,垂直分布:垂直带性;纬度地带性是干湿度地带和垂直地带性的基础,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决定山地和高原的土壤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的现状:可耕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3,已耕地只占陆地面积的107。在世界上耕地分布很不平衡,特别是与人口的分布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已经有666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森林覆盖率1821,仍然是一个少林国家。土壤资源的问题:1耕地逐年减少,蓉矛盾突出2土壤侵蚀的危害3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4土壤盐碱化5土地沙化6土壤污染。土壤资源保护方法1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2综合整治,合理布局3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1防治土壤侵蚀2改良盐碱土3改良沙土地4防治土壤污染5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七章是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组分有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大致相等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陆地生态系统特征有1非生物环境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更富于变化的特征。2具有较高的平均生物生产量和巨大的生物物质积累量3动态变化较明显,包括季节性变化和其他类型的演替。4相当明显的有规律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域生态系统特征有1环境比较均一,变化比较和缓,并较少出现极端情况水具有流动性和较大热容量2生物量倒金字塔各种浮游藻类。农业生态系统特征有1生物成分显着变化2系统结构明显简化3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