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措辞来形容齐国的风物人情的话,恐怕便是“科教兴国”了——
从贵族到管理到百姓,每个人都能对所谓的科技和未来谈论一番,仿佛只要跟随着齐王殿下的号召,那么就能够迎来每个人都能够乘坐飞在天上的铁鸟,以及能在地上高速运行的钢铁车辆了一般。
不仅如此,齐国的识字率还出乎意料地高,超过三分之一的民众都能够识字——原因无他,齐王殿下颁布了一条命令,只要能够识字,那么税赋便能够见面一半,并且徭役也减少一半。而每个月的月末,齐王殿下都会组织一次识字的考核,只要通过了考核,那么便能够算是识字了,手续也出奇简单。
在这样简单但却有效的政策驱使下,齐国上到临淄的稷下学宫,下到每一个村庄,都有所谓的教书先生,只要在那里花上一些钱,那么就能够跟随教书先生认字,最终获得税赋和徭役的减免。
苏秦好奇之下,打听了一下齐王殿下到底从哪弄来的钱,能够这样支撑教育的高速发展,得到的结果却让苏秦肃然起敬!
原来齐王殿下居然把自己的宫殿绝大部分不需要的地方给拆除了,遣散了大量的宫女和太监,将那些珍贵的珠宝与稷下学宫研究出来的科技产品用于贩卖获得资金,这些资金除了维持朝廷的财政支出外,剩下的所有结余都用来当作研究经费和教育经费了!
苏秦相信在这样的政策之下,齐国不可能不强大起来!
而更让苏秦啧啧赞叹的,便是齐王殿下推行的其他政策——
原来,在战国时期,城市规划还不是特别完善,人们处理垃圾的方法便是在家的周围挖坑,然后将垃圾扔进去,填满了再埋起来,这样处理垃圾的方式极其不卫生,甚至会有可能引发瘟疫,让全城市的人都受到瘟疫的感染。
然而齐王却用一个巧妙的政策,解决了这个问题!
齐王宣布,所有的垃圾都必须分类按时清理,那些粪便和厨余垃圾什么的用来堆肥,可燃物全部送往当地的研究中心或者是政府机构集中收集,以充当蒸汽机试作品锅炉的燃料,而金属则全部挑选出来好好保存,以便将来继续冶炼循环利用,废旧的书简则全部回收统一重新印刷,让书写工具得以回流——若是违反这些规定的话,那便会收以双倍的徭役!
而另外一方面,齐王也命令所有的城池和村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建,将建筑物按照现代布局排布,尽管花钱如流水,但在所有的商贾都想要高价买到齐王生产出来的飞艇的情况下,这些基础建设所花费的钱财也只不过是小钱了。
更为称奇的是,齐王鼓励所有的城池和乡村修缮道路,只要将方圆十里范围内通往其他村庄的道路修缮一半,那么负责管理这个城池或者是乡村的官员或是贵族便能够获得提拔,或者是提拔的优先权——在这样的政策驱使下,齐国的交通网络在半年间陆陆续续建成,可供马车疾驰的青石板路四通八达,这样的惊人的成果在七大战国当中还是第一次出现。
由于道路的修缮,整个齐国的经济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就连曾经与齐国敌对的魏国——特别是安邑城的安邑白氏——也率先公开与齐国进行了商旅往来(以前买飞艇只是暗中购买而已),于是来到齐国淘金的商人更是络绎不绝,四处都流传着在这个国度能够一夜暴富的说法。
而为了吸引所谓的“投资”,齐王更是制定了私有产权法,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得侵犯(只允许齐王侵犯),并且在各座商业繁荣的城市设立公证处,并设立最早的银行进行小额信贷——由于过齐国的边关需要路引与信用证明,路引由本人在基层的乡老处办理,而信用证明则是在准备离开齐国时,提前通知银行发布信用证明,才能够离开齐国,否则若是离开之前还欠下款子,那么便会抓起来坐牢。
除此之外,齐王还进行了小范围的货币改革,将本来的金属货币改为了法定含等值贵金属作为依托的纸币——一开始没什么商贾愿意用纸币,但后来他们发现,不管在什么时候,这些纸币都能够在齐国的公证处(其实已经是简易的现代银行了)兑换法定的等值贵金属,因此在齐国行商的商人们也开始接受这种几乎可以算是现代化的纸币了。
就算是这样,齐王依旧没有满足,他还想进一步吸取商贾们的闲散资金,于是便设立了一家横跨科技和商业两方面的公司——朝廷出一半的资金,而剩下一半资金则在邯郸发售债券,并许诺未来本金每年百分之五的回报率,外加分配一部分公司的经营收益——在朝廷的背书之下,名为“邯郸科技”的公司顿时在邯郸建立起来,并即将建造与稷下学宫并列的第二个大型研究所。
种种政策下来,商人们也窥探到了商机,而最先出手的便是各国的商会——他们将来自自己国家的商人集合起来,在公证处注册一个公司,然后也依照“邯郸科技”的模式,自己出一部分财产,另外一部分财产则通过债券收集;而那些志同道合的商人团体也不甘示弱,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最终在一个月内注册了将近十余家公司,甚至在邯郸已经发展处了一个小型的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