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矮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每人手里都多了一个脸盆一般大小的粗苯黑陶碗,连汤带水吃得香甜。>
齐山看着眼前硕大的碗中乱七八糟的杂草,实在不知道应该做出什么表情。>
这大黑碗里面的东西,怎么看也不是食物,都是一些草根树皮,用刀切得细细的,再拌上一些糠。>
对朱重八他们来说,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
起码比起观音土来说,这是真正能够吃的东西。>
“二哥,你怎么不吃啊?”>
一家人吃起饭来,都很凶猛,不管是妇孺的嫂子,还是那个小不点儿,吃起饭来都像打仗一样,眼睛除了盯着碗,根本就看不到其他地方。>
女人的东西少,吃的也快,放下碗之后才看到,齐山一下都没动,不免关心的询问了一句。>
齐山扯了一下嘴角,摇了摇头没说话。>
因为面对这种情况,他实在不知道应该如何扯谎。>
回来听几人之间的对话,算是简单了解一下家里的几口人。>
别看死去的老爹,大名叫朱五四,这几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却真真给村头的说书瞎子,送了二两小酒,弄回来了几个像样的名字。>
就像齐山现在顶替的这个二哥,虽然叫朱重六。>
实际上有个大名叫朱兴盛,而朱元璋实际上是叫朱兴宗。>
要说他还真对得起自己这个名字,崇祯年间,老朱家住一千多万人的人口。>
算是货真价实的兴宗了吧。>
老大,老三就不提了,反正都已经是死鬼了,大嫂姓王,闺名旁人是不知道的,村里人都叫她王大娘。>
那个小鬼是第三代剩下来的独苗,好像排行老二,叫做朱文正。>
不知道是不是死在战场上的那一个。>
晚上回来的时候,王大娘看到两人带着周德兴,明显有些不乐意,但也没提出反对。>
朱重八都是一脸的理所当然,显然以前也没少干这种事。>
上饭的时候,这人手一个大黑陶碗,确实已经齐山给吓到了。>
好家伙,喂猪都没有这么喂的吧。>
就算是连汤带水,这一大碗下去,少说也有个六七斤。>
普通人吃下去,胃早就炸了。>
见齐山没回话,王大娘还以为他沉浸在悲痛之中,轻声叹了一口气,没有再劝。>
就这么会儿功夫,朱重八已经将空碗放在桌子上,碗里光溜溜的,什么都没剩下。>
他看一眼齐山的碗,吧唧吧唧嘴儿,显然意犹未尽。>
齐山略感无语,将碗向他推了一下,朱重八很干脆的端过来,举碗就吃,连一句谢字都没有。>
吃完了饭,天已经完全黑了。>
王大娘收拾碗筷,朱重八弄了一些柴火,在屋中间的沙土地中,点了一个小小的篝火。>
火光晃动,映照着几人的面容。>
朱重八看着火苗愣了一会儿,突然扭头对齐山道:“二哥,天色已黑,你怎么还不回去?”>
我他妈知道回哪去?>
齐山表情平静:“我准备把文正接到我那里去,你还没成家,你照顾不了他。文正岁数还小,跟着大嫂恐成累赘,不如跟着我!”>
朱重八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这样也好,大嫂之前说是想回娘家,又恐文正没人照顾……”>
“那就这么说定了!”>
齐山打断他,站起身来向外就走。>
忙了一天不知所谓的事儿,谁奈何听你说废话?>
齐山回头招了招手,说道:“文正,还记得去二叔家的路吗?”>
小孩点点头。>
“那跟二叔走吧!”>
小孩倒是听话,光着脚跑了出来。>
经常饿肚子,今天总算是吃饱了一回,文正很开心。>
“我先回去了,你跟大嫂说一声吧!”>
甩下一句话,齐山就走了出去。>
老朱家四个儿子,三个都成了婚,虽然没分家,也都有自己的房子。>
齐山的屋子在村西头,距离这里也不是很远,走过去也就五分钟左右的样子。>
当小孩儿停在一间破旧茅草屋前,齐山就知道,这应该就是自己的家了。>
打眼看了一眼,没有什么特别。>
与老朱家的茅草屋相比,也就是稍微新了一点。>
齐山到屋子里转了一圈,意外的发现还有一张木床。>
床上虽然有些被褥,却也是破破烂烂的。>
回头将小孩扔在床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